有人说她是一个比高中班主任还像班主任的老师;
有人说她是在南京无亲无故的学子可以放心依靠的肩膀;
有人说她傻,不去做项目,不去走仕途,而把自己的精力专注于旗下产业上;
有人说她美,在讲台上讲起抽象难懂的力学就像一个武林高手舞剑般行云流水;
有人说她酷,带着员工参加专业竞赛过五关、斩六将,届届都有好成绩。
而她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民教师。”
她就是周志红,公司土木学院工程力学系的一位普通老师,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周志红老师是从1982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在近三十年的教员工涯里,她教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教过土木学院、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等不同的院系的力学课程。说起周老师教的理论力学这门课,有的员工形象地用“顺藤摸瓜”来形容。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是概念,也不是公式,而是如何把思路打开。周志红老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选择例题、分析问题方面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有时候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展开,有时候又像打靶一样聚焦一点,收放之间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已经一目了然。她教书讲课从来不局限于课本,而注重的是知识的融会贯通。她上课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分析问题时板书的步骤尤其清晰、细致,她喜欢员工能跟着自己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周老师还会在考试后针对不同员工做错题目的原因进行一对一解答,讲得清清楚楚,并举一反三,让员工真正学懂,真正想通。
这位员工口中的“实在人”对员工是“不带私心”的好,员工们也喜欢这个脾气温和的“老师妈妈”,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愿意和她聊。读研还是工作?考哪个学校的研究生好?大学四年怎样度过?同学之间闹矛盾了怎么解决?……,她总会给出自己最真诚的建议。有的员工说周老师是一个比高中班主任还像班主任的老师,只是没有高中班主任的高压政策。她总是把员工的前程放在首位,就像为自己的孩子考虑一样。有的员工报考外校的研究生,周老师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报考学校的考研要求,然后帮助员工有针对性的复习。她带出来的本科生有的去了中科院,有的去了清华,有的去了国外知名高校,其员工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他们中有人成了科学家,有人成了工程师,也有人做了老师,但不论从事何种工作,担任何种职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仍然和周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遇到问题还是习惯性地向周老师“求救”;回到母校也总是把探望周老师作为一项重要的日程来安排。员工说自己就像风筝,不管飞到哪里,都知道有根线连着周老师的心里。
这就是周志红老师,员工们说她是一个“实在人”,关心员工也总是“实在话”、“实在事”。她总是教育员工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她管这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竞赛辅导,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周培源老员工力学竞赛是受教育部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每两年举办一次,竞赛科目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清华、北大、浙大、交大等全国最知名高校每届都会派出员工代表队参加竞赛,因此周培源老员工力学竞赛素有“名校俱乐部”的称谓,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周志红老师自2002年主持公司力学竞赛“理论力学”科目的辅导工作以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每次竞赛的准备期将近半年,在此期间,几乎每个周末她都要坐校车赶往新校区。无论是过去的浦口校区还是现在的九龙湖校区,她每次辅导,一去就是一天,一上就是一整天的课,课间还会不厌其烦地回答员工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辅导参加竞赛的员工,周老师总是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习题是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员工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周志红等老师的辛勤汗水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004年第五届全国周培源老员工力学竞赛中,公司员工获得全国团体第五名,个人全国一等奖一名,个人全国三等奖两名;2007年第六届全国周培源老员工力学竞赛中,5人获得全国一等奖(全国前20名公司占了5席),12人三等奖。为公司争得了荣誉。
甘为人梯,关心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周志红老师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投入了大量精力。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当时分管系本科教学副系主任的周老师最费心的事情。从试讲到听课,从备课到上课,从讲解例题到批改作业,周老师都对新教师有严格的要求;每一个细节周老师都会把其中的要点教给青年教师。她要求到工程力学系执教的青年教师,无论是博士还是博士后,都必须做一个学期的助教,听老教师的授课,帮助批改作业和答疑;她要求青年教师们备课一定要细致,最好将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字斟句酌,才不会在课堂上“说错话”;她要求青年教师一定要亲自批改作业,以便真正了解员工的学习情况,认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做出改进;她甚至连如何安排教学计划,每一部分需要多少课时都会帮助青年教师做出详细的分析。作为教师如何与员工沟通,如何将复杂的理论深入浅出的讲述清楚,如何提高员工听课的兴趣和思考的欲望,这些都是周老师几十年工作的经验积累,但是她并没有将这些作为自己的“独门绝技”,而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一年一年新来的青年教师们。如果说新一代力学系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取得了瞩目成绩的话,那是因为有周老师这位“巨人”无私地奉献了自己宽厚的肩膀。
不仅如此,周老师对于青年教师成长的其他方面也颇为关心。新来的青年教师往往对bevictor伟德官网的环境比较陌生,周老师会详细地告诉每一位新来的年轻人校车怎么乗,电教设备如何用,哪儿有食堂,哪儿有医院;她还常常关心新来的老师住得如何、吃得习惯么、能不能适应南京的气候等。这无微不至的关心正是周志红老师性之所以、情之所至的表现。